55世纪

邮箱登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资动态 → 正文
经济参考报:解锁国企创新密码
来源:国资委网站     日期:2017-12-22    字体:【大】【中】【小】

“40年前,我们还年轻的时候,一切都向美国向欧洲向日本看齐,那时候我们很多方面都很落后,今天,我们在很多领域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对于国企近年来迅速提升的核心竞争力深有感触。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群星璀璨,硕果累累”,这8个字是对刚过去的5年国企创新成就最恰当的总结,它们将“中国梦”这张大美画卷一帧帧变为现实。这背后,有大国工匠和科研工作者的聚力,有研发投入和创新基金的组建,有体制改革,也有新商业模式的萌芽。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高枕无忧。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看来,国际科技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把创新作为一场没有终点的寂寞长跑,不断开拓新境界、开创新局面。

成果:

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在位于伦敦的中国中车工艺研发中心,按下一个调整工艺参数的回车键,位于印度的生产车间立刻自动地调整了参数;工人在车间取走一把扳手,远在千里之外的数控平台都会显示得清清楚楚。这种工艺输出和实际操作发生直接联系的“神奇操作”,在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吸引了众多目光。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引进消化吸收只是权宜之谋,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学不来、买不来的,必须靠自己干出来。”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志亮深谙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列车控制系统由于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掌握难度大等特点,一度被极少数跨国公司所垄断,成为很多国家发展高铁的技术瓶颈。正因在引进技术时饱尝受人钳制之苦,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在中国高铁建设初期就在全系统集聚研发团队,通过三年的钻研,实现了我国高铁、地铁全套列车控制系统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和产品的100%国产化,完成了轨道交通五大核心自主技术的重大突破。

高铁如今已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同样有着突围意义的还有导航领域。穿梭在乌镇水乡的乌篷船看似古旧,却都装有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这项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技术,使我国从根本上摆脱了对国外卫星导航系统的依赖,目前已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作为我国航母工程研制的开篇之作,“辽宁舰”突破了航母总体技术、动力、阻拦装置和舰机适配等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运-20大型运输机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00吨级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对增强我国战略力量投送和快速响应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已经居于或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使得我国在一些科技领域从“跟跑并跑”变为“并跑领跑”,而且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转移,促进了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

对于这一点,沈阳机床集团的盖丽亚感触良多。她担任产品线经理的I5技术是该公司“十年磨一剑”独创的,居行业领先地位,“没有I5智能机床技术的创新突破,就没有企业转型发展的希望。”

车间内,一台台各型号的I5智能机床,在绿色光洁的地面上排出一条长长的走廊。盖丽亚介绍说,以前机床是液压驱动,客户拿来的一根筷子长的发动机零件,加工时总会压弯,现在用I5智能机床可对压力进行智能化调节,再难加工的零件也能自如加工出来。大路货没人要,可I5订单雪片般飞来,交货期都排到了5个月以后。

这让陷入亏损泥潭的沈阳机床集团看到脱困的希望。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沈阳机床集团在“冰火两重天”的市场挑战中加速新旧动能转换,I5智慧工厂订单突破10亿元,创新业务收入比重从9%提高至35%左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全国劳模、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电信科研院总工程师王映民的愿望是“让5G早日走入千家万户”。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创新助力国企开拓战略性前沿领域,也使国企面向国计民生。在闭幕不久的央企创新成就展中,就不乏个性化制鞋定制系统、“地热+”清洁能源系统、雷达生命探测仪、免煎中药智能系统等“接地气”的民生产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企开展了一大批“双创”活动,带动了社会创新。肖亚庆举例说,中央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牵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9个,搭建各类双创平台518个,涌现出航天云网、中航爱创客、欧冶云商、熠星大赛等一批代表性成果,有效汇聚了全社会创新资源,总体带动社会就业超过600万人。

解密: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

国企创新成果的背后,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投入,更重要的还有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史宇鹏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从创新投入上说,央企研发投入近年来年均增长超过20%,2016年研发投入超过了380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全国研发投入总额的1/4。中央企业的国家级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都占全国总量的50%左右,研发人员、工程院院士均占全国的20%以上。61家中央企业参加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55家被正式命名为创新型企业。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之一,董事长邹磊对能组建自己的中央研究院感到很是自豪。此前我国的工业体系参考前苏联模式,将研发和制造分开。起源于共和国三线建设的东方电气,虽然已经成长为国际化企业,但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相比,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科技研发和原创技术还不足以充分支持企业实现国际领先。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研发体系。中央研究院属于我们研发体系的核心,担负的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研究。这十年的发展总体是成功的,特别是借着十九大的东风,明显感觉到了引领作用。”邹磊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解释说。

12月5日下午,成都三峡大厦前一辆特别的城市客车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这是东方电气与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首台产品于今年10月25日在成都下线。东方电气中央研究院能源研究中心相关团队因此获得了50万元奖励,另外正在开发的6个专项也拿到了1000万元的“大红包”。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则设立了自主创新基金,支持各类有独到之处的技术创新概念先导性研究。这样的基金还有很多,目前中央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系建设得到持续推进,今年上半年,标志着央企创新发展基金顶层设计的“国协”“国同”“国开”“国创”四只基金已全部创立,首期规模超过1500亿元,总规模达4300亿元,而中央企业已设立各类创新基金超过200只,从资金层面为激发企业活力注入了动能。

地方国企的成绩单也不逊色。北方重工集团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3%至5%,打造了世界盾构机产品线最全的研发制造基地。“从十八大的产学研相结合到十九大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度’两个字对研发创新也提出更高要求。”北方重工集团技术企划部负责人何恩光说,北方重工与科研院所率先组建了辽宁省首个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搭建起重大装备技术研发攻关平台。

与这种自上而下的体系并行互补的,还有自下而上的创新。鞍钢集团各级别177个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无疑具有代表性,这些工作室由劳模和技术能手自发创立并以自己名字命名,带动大学毕业生、工人等周围喜欢钻研的群体,针对生产现场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和攻关。

“开始萌芽阶段是自发的,后来经过我们发掘,觉得是一个好方式,每年都能解决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累计创效5.6亿元,同时也锻炼了队伍。”鞍钢集团总经理姚林说。他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在保障资源有效运作的前提下,基本上是每年翻番地投入。

在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钢结构分公司,46岁的于静也有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少女时代曾梦想做一名裁缝的她,成了一名铆焊工,以钢铁为“布料”,以焊枪为“针线”,精心雕琢每一条焊缝,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接下时速200公里机车牵引杆焊接任务时的心情,这位工作了27年的劳模依然清晰记得,“之前没接触过,压力很大”。牵引杆是电力机车钢结构的主要承载构件,作为机车车体与转向架的唯一连接体,其焊缝的强度和韧性都要求极高。而牵引杆的原料,一根就价值上万元,焊接中稍有瑕疵,就要毁掉重来。

当时通用的焊接工艺中,起焊点是倾斜方式,这样容易出现质量缺陷。经过反复推敲并试验,于静改为垂直方式,由立焊改为平焊,合格率明显提高。2016年,“于静机车牵引杆焊接操作法”项目被评为大连市“绝技、绝活、绝招”,填补了焊接行业又一项空白。如今,每当生产中遇到什么难题,于静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就会召集在一起开会、寻找解决方案,这其中有工程师,也有工人,还有大学生。

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肖亚庆举例说,不少企业以“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为契机,理顺内部管理层级和链条,对企业内部管理流程进行重塑和再造,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对市场的敏感度。

新局面:

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国企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一目标前进的号角。

“世界一流企业应当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在肖亚庆看来,我国不少国有企业已迈进或接近世界一流企业的阵营。但也要看到,核心产品、关键零部件还有很多要大量依赖进口。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够锻造出来的,也不是只要加大投入就必然会实现的,需要一大批人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去推进。

新一轮改革大幕开启,国企的创新研发也正值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中央企业在创新方面将迎来新的机遇。”史宇鹏说。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创新来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在他看来,央企无论是在创新上的战略地位还是在研发投入方面都有着较大优势。

在国企创新、改革的浪潮中,逐渐清晰的趋势之一,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互联网、大数据方向加快布局脚步。面临市场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与有互联网、大数据等背景的企业合作成为很多国企的选择。

作为央企混改“第一枪”,中国联通用“互联网+”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多元发展。在混改中,联通引入的战略投资者有腾讯、百度、京东、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也有苏宁云商等电商。从中可以看出联通创新商业模式、发展基础业务和创新业务的决心。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企业面临的世界市场亦不断扩展,为国企的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技术革新借助‘一带一路’机遇,将中车引领到国际业务的‘黄金五年’。”中国中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化龙表示,从市场结构上看,五年间,中国中车实现了从亚非拉传统市场到欧美澳高端市场的飞跃。

他为记者描述了一幅高铁的未来愿景。“想象一下,未来高铁的‘打开方式’可能是这样:车窗就是一块手机触摸屏,可以通过屏幕进行网购、约车等服务项目,车厢可以成为办公室、会议间,整趟旅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更加有趣的体验会让你觉得行车时间越发短暂。这就是中车融合卫星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想要打造的‘智慧列车’。”

不过,史宇鹏也提醒,新时代的国企创新也有新挑战。首先,庞大的体量在给中央企业带来创新规模经济的同时,亦可能受到“大企业病”的干扰。其次,中央企业在创新激励机制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面临现实挑战。此外,中央企业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将面临知识产权制度的适应问题。

这些问题已得到了重视。“这方面我们集团内部已经有很多策划和安排,比如我们的管理经营者要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这样就使企业经营者在落实企业市场化的过程中人格化,有了约束和激励,干得好就会有一定的待遇,如果干不好,企业也要研究去留问题。”姚林透露。(记者 王璐 实习记者 黄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