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作者读书会。
55世纪 近日,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为你读书”栏目重点推介了《黄旭华画传》一书,讲述黄旭华“潜”心铸重器的人生故事。以下为第一期。
一个强国,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军队。一支军队,不能没有先进的武器!能够身在一个被装备精良的军队保卫着的强大国家,曾是多少中国人的梦想……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大国重剑,出鞘惊天。
说到核潜艇就会想到一个人,他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到年过花甲的总设计师,32岁离家,62岁回家。背负着中华民族的核潜艇梦,埋头苦干30年,让我国的茫茫海疆有了自己的“钢铁蛟龙”。他就是我国核潜艇之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出生在广东海丰行医之家的黄旭华,从小学毕业后就怀揣着学医的志向。如果没有遇上战争,也许他会走上学医、行医的道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少年黄旭华辞别父母兄妹,一路寻找学校艰难求学,从揭阳到梅县、韶关、坪石、桂林……本期,将带您走进少年黄旭华身处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01 少年立下学医志
1926年3月,生活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的黄树榖、曾慎其夫妇迎来家中的第三个孩子。他们为这个刚刚出生的男孩起名黄绍强,后改名为黄旭华。
动乱的年代,老百姓生活贫穷困苦。在人们多以打渔和贩运货物为生的这个镇子上,黄树榖、曾慎其夫妇靠行医赚得微薄收入。生活的不易,也让年幼的黄旭华不断地思考。他曾问父母,为什么我们要住在这么贫穷的海边乡下?朴实善良的父母告诉他说,他们留下来,是因为这地方的人太穷、太苦了,这里太需要医生了。
但黄旭华的父母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也没有医学的理论基础,在医疗实践中,碰到一些疑难病症往往束手无策。因此,他们寄希望于黄旭华和他的兄弟姐妹能好好念书,将来延续救死扶伤的事业。一颗善良的种子在年幼的黄旭华心中种下,他梦想着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
02 身怀爱国心 参加抗日宣传
七七事变爆发,国难当前,每个国民的命运都被国家的前途命运裹挟。对小学刚毕业的黄旭华来说,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沿海城市学校关停,学生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此后半年的时间,黄旭华并没有虚度,他跟着大哥黄绍忠参加当地的抗日宣传队,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宣传抗日。有一天,传言日军要从田墘镇一带的海岸登陆,在紧张又危急的情况下,宣传队都在犹豫要不要继续演出,最终上级组织决定演出计划不变。
那是黄旭华数十年都不曾忘却的场景:台下挤满了观看演出的人,台上演出的话剧《不堪回首望平津》,讲述着抗日战争爆发后老百姓逃难的故事。长相秀气的黄旭华在话剧中男扮女装,扮演流亡难民中的小姑娘。演到抓到汉奸时,台下群情激奋,观众大声喊着:“杀!”
这感人又动情的场景,让少年黄旭华深刻体会到,中国人在国难家仇之下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他尚未成熟的脑袋里也开始费力地思索,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中国,今日何以如此被侵略。
在日军铁蹄步步紧逼下,中国北方和沿海地区的学校一路西迁,转移到抗战的大后方继续办学,为中国的长期抗战和未来的国家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与输送人才。
广东沿海地区的学校搬迁到北部山区继续办学,这其中就包括汕头一带颇有名望的聿怀中学。这所创办于1877年的教会学校,搬至广东揭阳的一个山沟里。那是少年黄旭华一心向往的学校。听说聿怀中学在揭阳办学的消息后,黄旭华和大哥黄绍忠毫不犹豫,决定前往揭阳入学。
55世纪 临别时,母亲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开始唱歌。这是母亲留给少年时代的黄旭华的一种仪式感。特别是每当离别时,就会演唱固定曲目——《再相会》。一直到几十年后,已经九十多岁的黄旭华,讲到这段往事时停了下来,他眼睛看着前方,仿佛回到全家人合唱那首曲目的场景里,然后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
▲黄旭华和母亲 七一九所 供图
03 炮火下的求学路
1938年春节,刚过完大年初四,黄旭华就告别了母亲,跟着大哥离开广东汕尾老家,走上前往揭阳求学的山路。兄弟俩长途跋涉,年纪尚幼的黄旭华脚上磨出了血泡,却一路强忍住泪水,因为他内心太渴望读书了。对日本侵略军的愤怒和延续父母从医事业的志向,变成了他内心无比强大的意志力。
他们一路穿过海丰、陆丰,到了揭阳,最后爬过一个山坡,终于看到了位于揭阳山区的聿怀中学。山坡下的一栋二层小楼加上旁边几间草棚搭起来的校舍就是聿怀中学的全貌。几间草棚便成了黄旭华和同学们平时吃、住、上课的地方。
搬入山沟的聿怀中学,仍会受到日军飞机的侵扰。那个时期,日军飞机声一响,老师就提起小黑板带着学生跑进甘蔗林,继续讲课。没有甘蔗时,黄旭华就跟同学们躲在一棵枝叶浓密的大树下上课。
战事最紧张的时候,聿怀中学不得不宣布解散。在学校停办的一个学期,黄旭华转到同样迁入山沟里的韩山师范学校借读。直到1940年春,聿怀中学恢复办学,却仍旧不是一个可以安心读书的地方,日军飞机一来,学校紧急疏散,战事一紧张,学校又停办。
在聿怀中学学习两年半后,黄旭华跟几个同学决定离开此地,到更北边较安全的梅县去。他们从揭阳翻过一座很高的山,走了三天的山路,到了临近江西的广东梅县。遗憾的是,当他们走到梅县时,已经错过了当地较有名气的梅州中学和东山中学的考期,最终,他们投考到尚在招考的一所教会学校——广益中学。
1940年秋,黄旭华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暂时可以安心读书的地方,却又因家乡被日军占领,中断了与家人的联系,收不到家人的汇款,不得不靠着同学及好心人接济度日。1941年6月初,已经饿了三天的黄旭华无力地躺在出租屋的床上,饿得身上直冒冷汗。近乎绝望之际,他竟奇迹般地收到了家里的汇款。
那时大哥黄绍忠已经通过桂林中学考取了迁到广东北部乐昌市坪石镇的中山大学。在大哥的鼓励下,黄旭华对当时的桂林中学满心向往。收到汇款有了路费后,他就同几个同学告别梅县,坐长途汽车到兴宁。
在他们到达兴宁的前一天,这座城市正遭受日军飞机大轰炸。黄旭华和几位同学,又不得不辗转韶关、坪石。在去往韶关的路上,终于搭上了一辆私家盐车。这种货车私下带人的做法,在当时被称作夹带“黄鱼”。黄旭华他们就这样被当作“黄鱼”,一路带到韶关。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每次想家的时候,他都会在心里默默唱起离家时那首熟悉又温暖的《再相会》。
| 来 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 责 编:方 浩/王 琦
| 校 对:周 芒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