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

邮箱登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成员动态 → 正文
“三赢”在一线 ⑤ |黄武刚:“铸舰师”的家国情
来源:中国船舶集团     日期:2024-07-18    字体:【大】【中】【小】

  编者按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集团公司2024年度工作会精神,展示集团公司各单位火热一线聚焦使命责任,奋力担当作为,全面开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新局面的生动实践,中国船舶微信公众号与《中国船舶报》共同开设“‘三赢’在一线”专栏,陆续刊发集团公司科研生产一线典型人物践行“三赢”理念的做法心得。本期人物为七〇一所黄武刚。

  “对我们来说,兴装强军、舰船报国,坚决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坚定维护人民生命安全,是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2024年5月20日,在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举办的“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报告会上,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上海分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黄武刚的发言铿锵有力。在他看来,自己选择舰船设计这个行业的初心和使命,十多年以来从未改变。
  “要保持住学习的冲劲”
  出生于湖北孝感的黄武刚,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硕士在大连理工大学,都是与海洋打交道的专业,在课业学习期间,他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情怀。
  “在我报考大学时,船舶设计还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黄武刚回忆。
  研究生毕业时,他有研究所、船级社等很多选择。但在了解了中国船舶七〇一所“战舰摇篮”的光辉历史后,黄武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七〇一所。
  “到现在我也没后悔过。”他说。
  2011年11月,刚入职不久的黄武刚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担任5艘老旧商船的执法改装的总体专业负责人,要求一个月内完成。
  彼时,距2011年“湄公河‘10·5’中国船员遇害案”不到一个月。接到任务的他,心情有些忐忑:“那是我作为新人,第一次到现场工作。”他还记得,当时的现场环境条件非常艰苦,几乎没有现代化船厂的施工条件,设计、施工及审图检验团队也是从各地紧急协调拼凑的。
  但在黄武刚的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只要是领导交代下来的任务,黄武刚觉得自己一定能够完成。一艘普通百吨级舰船的建造设计,常常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而黄武刚团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常常是白天调研测绘,晚上熬夜绘图,日日工作到深夜。
  最终,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改装工程及图纸现场送审工作,有效保障了行动任务。这次牛刀初试,让黄武刚快速成长,也让他迈出实现“舰船报国”的坚实一步。至今虽然已经过去12年,但这5艘改装执法船仍在湄公河四国联合执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看到经我们设计改装的巡逻船满载着我边防官兵跨国护航时,内心满满的事业自豪感油然而生。”黄武刚说。
  “学中干,干中学”
  2014年9月,“中国考古01”首航丹东,对甲午海战区域开展水下沉船遗址调查工作。经过一年的考察研究,初步确认这艘沉船就是“致远舰”。得知这一消息后,作为考古船总体研制专业负责人的黄武刚兴奋了好一阵。
  在该船设计论证中,黄武刚参与设计的方案曾面临较大调整。对此,他坦率承认“会有沮丧感”:“但另一方面,对事物的认知都有渐进的过程,船舶设计也同样如此——要在学中干,干中学。”
  “中国考古01”首次在小吨位平台上采用全电力推进系统,大幅度提高其操作的灵活性,从而适应考古船的作业需求,该船最终荣获我国首届“全国十佳文博产品”第二名称号。
  2017年,为了更好地了解极地的地貌气候,开发极地资源研制特种装备,黄武刚随雪龙号破冰船参加南极科考,调研极地装备需求、破冰船破冰航行工况及系统运行情况、科考作业流程以及极区特殊装备的应用情况,为我国后续极地装备研发积累应用经验和奠定基础。

  一路上,恶劣的气候着实给了黄武刚一个“下马威”。
  “……常年四、五米的高浪,让本来适航性就不太好的我直接吐到七荤八素,每天随身携带塑料袋……深入南极海域几百海里后,无数海冰连接成片,宽达数十公里,比鹅毛还密的降雪伴随着凌冽的大风,目力和雷达也无法识别冰山和水道。没过多久,破冰能力有限的雪龙号直接深陷冰区,船体无法动弹,严重时我们甚至能听到海冰挤压舱壁时的金属变形声。我们和船员连续奋战一个多星期才最终脱困。”在宣讲会上,黄武刚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风急浪大,越高的舱位越感觉晕,但黄武刚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前往位于最高舱位的驾驶室,观测风速、流速、气象导航等信息,为之后相关的船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时正是天气回暖的时候,尽管无法向前,但其实无需惊慌,因为冰面消融就在前方。”谈起自己当时的镇定,他一笑而过。
  这次历险,更加坚定了黄武刚专注研发更强破冰能力破冰船的决心。回国后,在国内没有重型破冰船母型参考的条件下,黄武刚通过大量国内外调研学习和计算分析研究,独立研发出双向破冰船线型,经国外权威机构计算,破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指标。
  “船舶设计就像炒菜”
  一次采访中,记者曾问黄武刚,如果大学进入其他专业,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路。
  “我没想过其他路。”这位青年设计师不假思索地回答。
  工作十余年,黄武刚参与或主持过考古船、科考船、以及破冰船等各种船舶设计,作为一名舰船设计师,在他看来,舰船设计涉及到需要开展大量的新船型及各种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应用研究和大量的系统设备协调工作,“就像一个大厨炒菜,需要精确地控制好配料的添加量,方能咸淡得宜。船舶设计同样如此,要平衡好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这要求舰船设计师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
  他认为,青年人在事业成长中,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优势,用好各种知识平台,加强学习。
  “一个是要学好理论,用先进的船舶工艺理论协调遇到的难题,做到统筹兼顾;再一个就是实践出真知,用实践考察和调研丰富反哺自己的理论水平。这两项都缺一不可。”他说。
  展望未来,黄武刚希望要有更多年轻人设计的船,航行在星辰大海上:“我个人的经历算不得什么,只要能激励更多有志青年从事这一行业就够了。在选择事业方向时,能做到把个人理想和国家事业相统一,在伟大的事业中实现自我,我觉得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一件事。”




| 作   者:刘   畅
| 责   编:宁湘舒
| 校   对:高红梅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